活動名稱:阿冷山
活動日期:96年02月28日(晴)
領    隊:李俊民
嚮    導:林惠婉
攀登山岳:阿冷山 (1540m,2-1546)
活動概述:
阿冷山是台中縣登山會的會山,位於台中縣東勢鄉,為緊鄰裡冷溪的一座中級山。攀登路線有三,一為傳統路線,即從裡冷橋進去,在生利橋停車,往上溯裡冷溪約10分鐘即抵登山口,自登山口來回約6.5h,較具挑戰性。另一條由台21號道17K長福橋左轉入長興林道,由南阿冷山北攀,來回約3.5h。第三條為太清宮路線,從台21號道14.7K左轉進白毛林道,至太清宮後沿白毛山西南小支稜上攀,來回約2.5h。
本次採第一條傳統路線,自登山口至阿冷山陡上約880m,幾乎不得喘息,此路線大都是落葉和鬆土,多處架有繩索,攀登要極其小心,人多上下有塞車之虞,天雨時路面濕滑,更不適大隊人馬攀登。

更多照片請參觀個人部落格:http://jmlee11.spaces.live.com/

行程記錄:
由台中沿中山高北上轉4號國道往石岡,接3號省道往東勢後循8號省道向谷關東行,在26.1 k右轉過裡冷橋,沿裡冷溪而行,約5分鐘後左轉過同心橋,過橋後右轉沿裡冷舊林道上行約3分鐘抵生利橋停車。
07:05烏日出發
08:34裡冷橋
08:45生利橋停車,整裝出發,沿裡冷溪上溯。
08:55登山口,在溪之右(西)岸,大石頭上有『阿冷山登山口』之黑色大字,其上方則有YAMAHA之『無限的價值』紅色旗幟及『往阿冷山220分』之護貝指示牌。一開始即陡上。
09:07黑色水管,沿水管腰繞後續往西北方陡上,路跡明顯,間有登山路條。
09:21上稜,北方崩壁上有一五葉松斜立,樹根半露,五六位工人正施作崩壁之水土保持。
09:36一束塑膠水管橫躺在小空地中,一路都在樹林中行走。
09:45路趨平緩好走,稍得鬆弛。
10:02稍微下抵一小鞍部,隨即陡上,踏腳處鬆滑。
10:45大崩崖區,右側(西北方)崩塌嚴重,芒草叢生,亦有蕨類及小灌木長出,足見崩塌已久,有一棉繩自上垂下,中間捆綁於一枯木中,與石塊磨擦處尚以塑膠護套處理,實在用心。拉繩在倒木石塊間往上攀爬,路滑陡峭,不容錯身,下雨或大團體在此恐將耽擱時間。過拉繩區後展望甚佳,白姑大山延伸下來的基隆山、馬崙山、八仙山以迄唐麻丹山清晰可見,東北方的東卯山及其後的屋我尾山、鳶嘴梢來群山並列;東卯山登山口的谷關大道院之紅瓦屋頂在翠綠群山中更形醒目。
11:15陡上後抵樹林中之平坦地,有幾塊石頭可供歇息。
11:25阿冷前山(1520m),有多個高點,林相不變,均為一般中級山常見之雜木林。
11:37下抵最低鞍部,沿途有黑色及白色尼龍鳥網掉落地上被枯葉掩埋,以前非法捕鳥(鴿?)應是蠻盛行的。自此又是陡上,尤其快到阿冷山前之拉繩,更是又陡又滑。
12:02阿冷山,四周樹木已高,展望不佳,對空標誌為枯葉半埋,在此午餐。
12:37整裝下山,有二位彰化來的山友適時登頂。
12:50最低鞍部。
13:06阿冷前山。
13:35通過大崩崖區。
14:08一路陡下至小鞍部,拉樹木時應先確定其牢靠性,因有些已枯萎了。
14:30一束塑膠水管處。
14:36崩壁施作處,往東南方下稜。
14:54抵登山口,後沿裡冷溪循原路下行,溪床佈滿石塊,經芒草小徑後對岸岩壁嶙峋、溪水清澈,小魚悠游其中,顯見林道不通後有助山林之調息。
15:08生利橋,取車返家。

GDB檔:https://onedrive.live.com/?cid=80A803BAAAF0678F&id=80A803BAAAF0678F%211183&parId=80A803BAAAF0678F%21943&o=OneUp

更多其他照片及登山記錄請參觀個人部落格:http://jmleeminnelee.pixnet.net/blog

更多GDB檔及航跡圖請至

李俊民 的 OneDrive >Documents 下載

https://onedrive.live.com/?cid=80A803BAAAF0678F&id=80A803BAAAF0678F%21943

活動名稱:阿冷山
活動日期:96年02月28日(晴)
領 隊:李俊民
嚮 導:林惠婉
攀登山岳:阿冷山 (1540m,2-1546)
活動概述:
阿冷山是台中縣登山會的會山,位於台中縣東勢鄉,為緊鄰裡冷溪的一座中級山。攀登路線有三,一為傳統路線,即從裡冷橋進去,在生利橋停車,往上溯裡冷溪約10分鐘即抵登山口,自登山口來回約6.5h,較具挑戰性。另一條由台21號道17K長福橋左轉入長興林道,由南阿冷山北攀,來回約3.5h。第三條為太清宮路線,從台21號道14.7K左轉進白毛林道,至太清宮後沿白毛山西南小支稜上攀,來回約2.5h。
本次採第一條傳統路線,自登山口至阿冷山陡上約880m,幾乎不得喘息,此路線大都是落葉和鬆土,多處架有繩索,攀登要極其小心,人多上下有塞車之虞,天雨時路面濕滑,更不適大隊人馬攀登。

更多照片請參觀個人部落格:http://jmlee11.spaces.live.com/

行程記錄:
由台中沿中山高北上轉4號國道往石岡,接3號省道往東勢後循8號省道向谷關東行,在26.1 k右轉過裡冷橋,沿裡冷溪而行,約5分鐘後左轉過同心橋,過橋後右轉沿裡冷舊林道上行約3分鐘抵生利橋停車。
07:05烏日出發
08:34裡冷橋
08:45生利橋停車,整裝出發,沿裡冷溪上溯。
08:55登山口,在溪之右(西)岸,大石頭上有『阿冷山登山口』之黑色大字,其上方則有YAMAHA之『無限的價值』紅色旗幟及『往阿冷山220分』之護貝指示牌。一開始即陡上。
09:07黑色水管,沿水管腰繞後續往西北方陡上,路跡明顯,間有登山路條。
09:21上稜,北方崩壁上有一五葉松斜立,樹根半露,五六位工人正施作崩壁之水土保持。
09:36一束塑膠水管橫躺在小空地中,一路都在樹林中行走。
09:45路趨平緩好走,稍得鬆弛。
10:02稍微下抵一小鞍部,隨即陡上,踏腳處鬆滑。
10:45大崩崖區,右側(西北方)崩塌嚴重,芒草叢生,亦有蕨類及小灌木長出,足見崩塌已久,有一棉繩自上垂下,中間捆綁於一枯木中,與石塊磨擦處尚以塑膠護套處理,實在用心。拉繩在倒木石塊間往上攀爬,路滑陡峭,不容錯身,下雨或大團體在此恐將耽擱時間。過拉繩區後展望甚佳,白姑大山延伸下來的基隆山、馬崙山、八仙山以迄唐麻丹山清晰可見,東北方的東卯山及其後的屋我尾山、鳶嘴梢來群山並列;東卯山登山口的谷關大道院之紅瓦屋頂在翠綠群山中更形醒目。
11:15陡上後抵樹林中之平坦地,有幾塊石頭可供歇息。
11:25阿冷前山(1520m),有多個高點,林相不變,均為一般中級山常見之雜木林。
11:37下抵最低鞍部,沿途有黑色及白色尼龍鳥網掉落地上被枯葉掩埋,以前非法捕鳥(鴿?)應是蠻盛行的。自此又是陡上,尤其快到阿冷山前之拉繩,更是又陡又滑。
12:02阿冷山,四周樹木已高,展望不佳,對空標誌為枯葉半埋,在此午餐。
12:37整裝下山,有二位彰化來的山友適時登頂。
12:50最低鞍部。
13:06阿冷前山。
13:35通過大崩崖區。
14:08一路陡下至小鞍部,拉樹木時應先確定其牢靠性,因有些已枯萎了。
14:30一束塑膠水管處。
14:36崩壁施作處,往東南方下稜。
14:54抵登山口,後沿裡冷溪循原路下行,溪床佈滿石塊,經芒草小徑後對岸岩壁嶙峋、溪水清澈,小魚悠游其中,顯見林道不通後有助山林之調息。
15:08生利橋,取車返家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th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